羅振宇2022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-53個好故事,想聽嗎?拿好酒來換
2021已經過去,2022新的一年已經到來。作為每年最後一天都一定會看的跨年演講【時間的朋友】,今年羅振宇又準時為我們,為廣大知識崇拜者獻上一桌美味的下酒菜。在我看來,時間的朋友有一種魔力,精心安排的內容經過推敲,用通俗易懂的口語表達傳遞濃縮的知識,他能在新年到來之際安定內心,重新收拾自己,準備好新的開始。
前言:一個關於時間的約定
2021已經過去,2022新的一年已經到來。作為每年最後一天都一定會看的跨年演講【時間的朋友】,今年羅振宇又準時為我們,為廣大知識崇拜者獻上一桌美味的下酒菜。在我看來,時間的朋友有一種魔力,精心安排的內容經過推敲,用通俗易懂的口語表達傳遞濃縮的知識,他能在新年到來之際安定內心,重新收拾自己,準備好新的開始。
老羅在過去7年跨年演講,所積累的信任感,不僅成了他堆砌出來的競爭力壁壘,也打造成了最好的個人品牌。他更是豪言跨年演講要辦20年,今年是第7年,也是倒數第14年。讓我想起了之前很流行的店家豪言,我們离百年品牌只剩下70年。這也是一種軟實力,告訴自己的客人,我們會一直都在,給客人一種踏實的信任感。無疑,信任感對一個人或一家公司而言,都是重要的。我想,如果羅胖你講20年,我在接下來的14年里,每年都會看,看完,也寫上一篇自己的感受。
去年,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辦在北京,今年則是辦在歷史名城,蜀國文化源頭,天府之國成都。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場演講,特殊在疫情捲土重來,讓演講面對的是12000個空座位,聽眾全部在線上,得不到觀眾的反饋和掌聲,這對於一位演講者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挑戰。老羅因應這樣的空場環境,購買了1000隻市面上正版的、好看的大熊貓,坐在空座位上,陪伴大家一起跨年,並把熊貓們作為跨年抽獎的禮物,贈送給一起聼跨年演講的聽眾。也呼應了今年的主題《原來,還能這麼幹》,給大家證明辦法總比困難多。
今年,羅胖準備了53個故事,以下為我個人解讀,引用了演講原文(來自得到官方賬號)。相信每位聽眾都會有自己的解讀,因為各自的經歷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,所以如果可以,也希望去聽聽演講的回放,讀讀演講原稿,可能會有更多體悟。
大家好我是Alex,2022新年來到,讓我們一起咀嚼這些故事,收拾行囊重新出發。最好是ATOS(繼續閱讀羅振宇2021跨年演講:時間的朋友-精讀)
第一部分 原來,還能這麼幹!
【1】行就行,不能還能怎麼辦?
開場第一則故事,是一則情緒改調的故事。
經營淘寶店的28歲昆明小夥徐偉,第二個小孩,剛到半歲卻診斷出一種罕見疾病——因基因序列缺失讓身體沒辦法吸收銅離子。徐偉被醫生告知,這個小孩在三歲前的死亡率接近100%。晴天霹靂,試想同為人父母的我們,如果遇到這種事,會怎麼辦?
這種病,世界上沒有能根治的葯,就連緩解的葯在國內也找不到。你猜徐偉怎麼做?他決定土法煉鋼,在家裡的雜物間,自己動手來研製藥物。高中學歷的他,沒有生物醫藥相關背景,卻走上這條讓人望而生畏的道路。
兩年來,自己每獲得一點進展,就會吸引更多人包括專業機構來幫助他,目前孩子的病情有所緩解,這已經是個奇跡!
最後羅胖強調,這不是對中國傳統故事愚公移山、精衛填海精神的讚美,作為父親的普通人徐偉,不是蠻幹,而是真的去查科學論文,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。他不僅有父愛如山的偉大,更有依賴人類共同文明進步成果的推土機。
這場與命運的搏鬥還在繼續,接下來需要的基因治療就遠遠超過了徐偉土法煉鋼的能力範圍了。因此,羅胖呼籲1200萬在線聽眾,若是有相關背景和資源,懇請大家幫助見證這個奇跡。敬徐偉!敬科學!
羅胖的萬人控場演講,因為得不到觀眾的反饋,請音樂老師端坐在他面前場中央,以伯牙子期自效,恭維飛羽老師一同完成這場史無前例的演講。行就行,不行我再想想辦法!
【2】四毛三的物業費真的能掙錢嗎?
北京一個離CBD祇有三站地的小區,建成於三四十年錢,原來喜氣洋洋單元房,成了大家口中的“老破小”社區。在時下中國大中城市物業收費平均數2元/㎡的大環境下,這個小區只收取0.43元/㎡的物業管理費。這樣低的物業費,哪家物業管理公司願意來做呢?真的能掙錢嗎?
還真有!一家叫願景的物業公司,專做這種小區的改造和服務。4毛3分錢這樣的物業費,再加上一些閒置空間改造租金,針對投入的改造費用,據說要十年才能回本。那願景公司是怎麼做的呢?他們董事長説:“確實可以掙到錢,也可以做大,就是慢點。”
20萬平方米的小區,連清潔工的人力成本,靠這個物業費的收入,都很難。願景公司組織社區中撿紙殼、空寶特瓶的人,用他們解決了社區清潔的問題。具體做法分5步,第一分地盤,每人分3棟,賦予責任感;第二發衣服,寫上【社區清潔志願者】,給予榮譽感,子女不反對了;第三搭棚子,提供工作場所,主場感有了;第四垃圾分類,順應環保趨勢,提升工作價值感;第五每人發500津貼,提升收入。
就這樣,聽起來多簡單,可是思路轉換一看,柳暗花明,原來解決問題不僅僅要靠錢,還要合理運用好其他非錢資源。而解決自己問題最根本的途徑通常是在解決別人的問題中顯現。上升到宇宙法則中:讓別人過的更好,自己就不會差。
【3】怎麼收老破小社區的停車費?
過去的“老破小”社區,亂停車不規範是常態,如何規範停車,在收取停車費的時候避免與住戶起衝突,就成了物業管理公司的又一個難題。
願景公司不請高工資的外地小夥,反而請北京大爺來收北京小夥的停車費。這樣做不僅省下了一筆人力成本,還解決了剛退休北京老大爺過剩的幹勁,給他們在家旁邊工作的機會。每個老大爺發個紅袖章,讓北京大媽來管這群北京大爺,一樣每個人每月發點辛苦費,大家都滿意,也就成功解決了收停車費的難題。
【4】未來的好公司究竟什麼樣?
前2個故事開了我們的腦洞,這個故事繼續拆除思維裡的墻。一般社區都是物業找專業人員維護樹木,願景公司把一些樹木換成果樹,開放給居民認養,秋天結的果實歸認養的人。同樣,這麼做不僅節省了專業人員的林木維護費用,還活躍了小區的氛圍,讓社區老人多活動,對生活多一個盼頭,變成一舉多得的美事。在下棋術語中有個詞“盤活”,就很適合用來形容目前社區的景象。
由以上3個關於願景公司“盤活”“老破小”社區的案例,引出一個問題:未來的好公司,該是什麼樣?今年許多資源豐沛的公司遇到了難題,曾經這些屬於大公司的光環變得暗淡。如果資源多少不再是未來好公司的標準,那新的指標是什麼呢?
從願景公司來看,規模面上,他們在全國簽約管理2.1億平米面積的社區,預計服務700萬人,規模夠大了;社會面上,收費低服務好,老百姓高興投訴少,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高興;經濟面上,雖然6%的收益不高,但因為規模大且穩定,算是好生意,並且服務的這700萬人還有更多延續服務的機會(養老,零售,房產買賣租賃等),多好啊。
因此,一家未來的好公司,不再是由堆疊資源多少來定,而是將公司生存融入社會全局利益中,一派共好共融的景象。
【5】怎麼榮耀用戶?
這是一篇廣告,來自中國東風騎車的電動車新品牌——嵐圖。羅胖形容一直想找一個代表時代的產品品牌作為贊助商,而嵐圖的電動車就找來了。
一個新的汽車品牌,還是電動的,怎麼讓用戶接受呢?談性能談產品談設計?不,嵐圖談用戶談尊容。前不久嵐圖在武安的車友會中,將車主的名字打在對面百米大樓的外立面上,一個一個名字出現在武漢市的夜色下。而今年這場跨年演講,嵐圖再次徵求統一的車主,將名字列出在羅胖跨年演講的大屏幕上。
汽車國企的做事風格在變,行銷方式在變,做產品的不談產品不談服務,因為我們都知道,不管怎麼變,找到不變才能應萬變,而這個不變的,就是人。
【6】老大為什麼要幇老二?
作家博爾赫斯一句話:“凡事總有一個經濟學的解釋,但除此之外,無疑也有其他的解釋”,羅胖在朋友那聼得一個新詞【樸素的道德直覺】,這就是一種其他的解釋方法。讓我們一起來廳一個故事:
有這麼一家人,老太太帶著兩個孩子,前幾十年全家人縮衣節食省下學費供大哥唸書,後來大哥出息了開了工廠賺錢了,老二目前卻還沒有什麼出息。假設這個老太太是慈祥、睿智、對家人無限負責的,那她會怎麼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?
如果通過生活中的情理,我們都知道,老太太會想辦法讓老大拉扯老二一把,不論出錢或是出力;老太太會敦促老二向老大學習;老大拉扯老二要走心,出自對親人的責任心;制止老大公開炫富;如果老大遇到事業危機,她會調動全家資源包括要求老二全力支持,念著一家人的情分,互相幫忙。
這個故事聽起來特別熟悉,好像就是自己家發生的事一樣。以此來影射中國社會主義在推行“共同富裕”概念時的思考。一部分人先富,自願幫助暫時落後的人,不是劫富濟貧,也不是共同貧窮。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共同體的感覺,認同這個像家的共同體,主動付出就不是被剝削,而是如同長子的榮耀感。因此,共同富裕,難的在於對【家】的認同感,是一個“大”家的概念,這樣界限就不會劃分的那麼清楚了。
如果當善於經商的人被村裡的大多數人認為做的不夠好,那看起來合法的商業舉動,就會被社會的軟約束框住。狂飆的慾望之車,也要有樸素的道德直覺的紅綠燈輔佐,將自己的利益融入到社會的全局利益中,道理其實就清澈了。
常常把這個“老太太”放在心裡,她閱歷豐富、充滿善意,有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感,她會給我們另一個答案。
第二部分 騰挪,我行你也行!
因為今年演講辦在成都,那成都人口中的成都是【胸無大志,好吃懶做】,在羅胖朋友口中卻是【人間煙火,幸福生活】。成都現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新一線城市,2000萬的人口紅利和一帶一路的政策支持,讓許多大品牌的第一家旗艦店都首選成都,因此成都的GDP也攀升到2萬億大關。曾經的【負資產】,如今變身成為【魅力之源】,羅胖朋友何帆總結這種現象為:騰挪。
【7】感覺資源不夠怎麼辦?
何帆老師在2018年許願每年記錄中國的經濟發展,以30年作為目標。今年【變量4:騰挪】這本書,正是這個計畫的第四年所寫下的中國經濟記錄。
騰挪是一個圍棋術語,講的是被團團圍住時,另找一處,落下一子,打開新局面。如果感覺到資源不足時,使用騰挪思維,就是不要正面硬剛,巧轉身,換思路,開新局。
【8】掃碼摸狗是一種什麼體驗?
民警在全國推廣反詐中心APP,希望民眾可以下載。因此他們帶著警犬去推廣,民眾掃碼下載,就可以摸警犬,還能合影。就這樣,大家心目中衹能發現線索,抓捕歹徒的警犬搖身變成了警民關係融合的橋樑。因為民警抓住了【可愛】這個警犬的隱藏資源,這就是一種騰挪。
【9】一個紅綠燈怎麼讓人怦然心動?
交通也可以騰挪。羅胖公司所在的北京朝陽區,一個交通路口的紅綠燈悄悄發生了變化,在路口等待紅燈的時候,紅燈變成了愛心,下面還有2個字【等待】,就這么一個小小的變化,讓這個路口變成了背景的打卡勝地。這個時代原本只為規模效率力量歡呼,如今人們卻開始放慢腳步,欣賞內心柔軟的美麗。老羅總結道,如果二分資源為物質資源和情緒資源,那騰挪就發生在這兩者轉換之間。
【10】打客服電話的秘訣是什麼?
我們不是要做澳客,可是面對不得不投訴的情況下,怎麼電話給客服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呢?老羅從培訓老師学到一句話【我知道你特別不容易,我這個事,給你添麻煩了】,他説這句話就像“咒語”,衹要聽到這句話,焦頭爛額的客服就會轉換立場,立刻跟你站在一邊,拿出公司授權的最大政策,全力幫你解決問題。這個時代,不是給了工資,對方就是你的人,而是誰給了他情緒價值,他就是誰的人。這又是從物質資源騰挪到情緒資源的最佳案例。
【11】開理髮店為什麼不能太年輕?
羅胖説了自己的故事,他説之前去年輕的老闆開的理髮店,裝潢特別漂亮,位置也好,就北忽悠著辦了儲值卡,下次再去就悄悄倒閉了,也沒有附帶通知。為什麼會這樣?年輕人想做大,什麼都要最好的,地理位置、裝潢、系統都是要花大錢的,這樣的重資本投資,奉獻自然就大了。年長的理髮師,憑藉的是熟客經濟,通過理髮時聊天培養出來的信任,維繫跟熟客之間的關係。因此,他不需要絕佳的位置,不需要頂好的裝潢,生意也能做的穩當。故事就這麼個故事,其實跟年紀關聯不大,反而是怎麼看待物質資源與情緒資源的積累。
【12】小五金店為什麼生命力強?
現象是隨便一家社區旁的小五金店,不論旁邊的店換了幾輪,他一開就是十幾年,原因在哪呢?羅胖本認為是從商業角度考量,運營成本低,裝潢成本低,商品保存期長,低耗損率,利潤率高等商業優勢。但是羅胖同事卻認為五金店長存的本質是:兩口子和睦。原來,五金店除了賣東西,還需要能夠提供上門維修配鎖等服務,甚至還有出租工具等,靠服務獲取的收入。老婆和氣有人緣,老公幹练有手藝,原來和諧的家庭關係也是一種資源。
【13】60歲還有多少可能性?
新東方的俞敏洪老師已經60歲了,但還能隨時做10個伏地挺身。新東方在中國做了十幾年的教育培訓,公司也在美國上市,但因為政策轉向,目前整個公司業務也發生巨大的轉變。俞敏洪60歲了,公司從頭再來,賣起了農產品。60歲,成功過,失敗過,又重新再出發,像是年輕人一樣有著輕鬆和豁達的心境。可能,在這個時代,60歲也許是一個能夠再出發,且更自由的年紀呢。
【14】老年人使勁折騰有多大價值?
這是一則廣告植入,高粱白酒老品牌瀘州老窖打造【研酒所】快閃店,讓高度數的高粱酒也可以創新和變化,吸引年輕族群,提高他們的接受度,引用的也是騰挪的概念。從廣告入手,牽引出對老年人價值的新觀念,思考的是退休老人換個陣地持續創造價值。
中國女性就業率高,生了孩子也能繼續回到職場的原因之一,就是退休的老年人可以幫忙帶小孩。菜場物美價廉的新鮮產品也靠著認真生活的老年人,一趟趟逛出來,一次次砍出來的。所以退休老人並不是衹會消耗社會資源的老齡人群,如果願意騰挪,那就會是為社會貢獻的新資源。
【15】熟經濟到底有什麼魅力?
金融學家香帥老師今年提出的【熟經濟】概念,也是記錄今年一年中國人的財富邏輯。今年阿裡國際站的外銷每公斤貨物價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%,而今年1~10月的電商零售額超過10萬億元,這裡面出現了許多新的品類,讓整個經濟內部變得更豐富更成熟。
香帥老師提出的【熟經濟】,就是把經濟比做人來形容,當小孩長到二十多歲時,身高不長了,但人會在其他地方用其他方式成長豐富。用來比做中國經濟發展從“大力出奇跡”到“隨處見風韻”,經濟進入成熟期。引用騰挪的概念,在新的一年也會隨處可見新的開局。
第三部分 數位化,高大上嗎?
數位轉型,今年衹要是有做生意,就沒有沒聽過的。那為何要數位轉型?如果做數位轉型?誰要做數位轉型?都是問題。許多大公司在今年大刀闊斧花預算在數位轉型上面,找人找設備找顧問公司開各種轉型會,甚至全員學python程序語言。華為公司每年數位轉型投入100億人民幣,公司內部代碼就有10億行。這些數據和資訊對小公司而言,真的就不能參與嗎?數位轉型,真的祇有高大上的公司才能做嗎?
【16】公司怎麼探知員工的情緒?
一個小公司,給每位員工紅、黃、藍三種顏色的球,如果員工願意,每天下班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情緒,將一顆代表情緒的球投入自己部門的瓶子裡,紅色代表高興,黃色代表一般,藍色代表沮喪,全憑自願,也沒有監控盯著。隔天高管通過觀察各部門瓶子裡的球,判斷需要找哪個部門的主管談話。通常我們被雞湯教育要自己處理消極情緒,但沒人説需要管理者為員工的情緒負責,就這樣一個關注員工情緒的小舉動,讓員工對公司的感受起了變化。這算數位化嗎?
數位化究其本質,要的不是花多少錢用多高端的技術和設備,而是訴求將模糊的、不確定的個人經驗轉換為直觀可視的、可衡量的數據,提供輔助跟決策。羅胖總結:你有你一百億元的數位化,我有我一百塊錢的數位化。原來,還能這麼乾!小公司也確實可以參與數位化進程中了。
【17】智能水錶竟然還能救命?
曾經有一個日本紀錄片,其中一幕講的是高齡獨居老人所居住的小區,其中兩位住對面的老閨蜜相互約定,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,就是打開自家的窗戶。用意是給對面老太太一個信號,告訴對方我還在,如果一方對面窗戶沒打開,可能就出事了,另一方就得報警。
這樣一個故事,聽起來雖然是合理的,但也透著一股淒涼。同是小區物業公司的願景,他們四十幾年的“老破小”社區也住了多數的獨居老人,為了更好的關注他們的健康狀況,要如何在不侵犯隱私的前提下,解決這個令人忌諱的難題?
因為現在每個家庭都有安裝智能水錶,這家物業公司創新性的利用智能水錶的數據,通過每天監測智能水錶是否有用水的數據,結合小區門口的智能攝像頭,判定如果家中居住者並未外出,但是卻沒有用水,那麼就大概率出了狀況,就會派人上門問候一下看是否有意外。因為電錶會有冰箱等固定使用的狀況,因此水錶的數據更能說明人居住的情況。
一個小小的創新,並不需要有太高深的技術和設備,衹要用心,數位化的思維方式就能帶來有效的解法。
【18】老闆怎麼給消費者撐腰?
這是一個大理石瓷磚品牌簡一的廣告,公司推出成品交付體系,需要派瓦工師傅去現場一塊一塊貼,效率沒辦法提高,看起來也不能推行數字化。於是品牌創始人李志林就在全國600家門市放上可以直接聯絡自己本人的二維碼,賭上自己的信譽和名聲,為的就是然客戶買的踏實。“把複杂留給自己,把簡單留給客戶。”創始人最後通過小小的數位工具實現了。
【19】蜂農追花怎麼用上數字化?
有家公司,叫“追花族”,做的是蜂蜜的生意。采蜜的人,有幾個難題,一是花開的地方和時間不固定,少不了風餐露宿;二是行業太苦,年輕人不願意幹後繼無人,因此工作者平均年齡超過50歲;三是蜂蜜質量沒法保證,一旦花期延遲,靠給蜜蜂吃白糖轉化成蜂蜜。三個問題對應的,都是與老天爺鬥的不確定造成的。
“追花族”又是怎麼做的呢?他們用上了一點數位化的技術,開發了全國花田的熱力圖,一眼就能在圖上看到哪裡花開了,開的是什麼花,哪片花田已經有蜂農了,並且開放熱力圖給蜂農使用。這樣以來,蜂農的效率就提升了,蜂農的傳承也不靠經驗了,消費者也不擔心吃到白糖了。就這樣一個小數位工具,讓這個靠天吃飯的行業發生了變革。老羅説:原來數位化,是一種溫柔的力量。就像凱文凱利説的:“也許宇宙中最反直覺的真理是,你給別人的越多,你得到的也越多。”
【20】怎麼讓普通人當上急救超人?
“黃金四分鐘”,講的是當一個人發生心臟驟停,能搶救回來的時間窗口祇有4分鐘。然而在這4分鐘裡面,旁邊剛好有醫務人員的概率,幾乎是0。因此,這兩年在許多公共場合,都有意識的配置了AED心臟除顫儀。可是光有設備,普通人也不會用也不敢用啊。
因此,一家叫“第一反應”的公司,就利用數位工具嘗試解決這個難題。他們首先大量培訓普通人學習基本的急救操作;接著利用公共場合貼上顯眼的二維碼,通過掃碼就能呼叫距離最近的志願者幫忙做心肺復蘇。根據公司的預測,第一棒最快能在58秒內趕到。緊接著第二棒在90秒內送AED除顫儀過來。第三棒會呼叫醫院,甚至有人幫忙留住電梯門等關鍵生命通道。
他們公司計算,一棟商務辦公樓,如果有10%的人接受了培訓,就能保證整棟大樓的安全。以深圳機場一年5000萬的流量計算,每年就有5例發生心臟驟停的可能。現在深圳機場購買了“第一反應”的服務,不僅是運營者表達對場所裡所有人的關心,也能讓接受培訓的人有一份榮耀。未來產業的升級正是留給那些心細如發、善解人意的人。
【21】自動駕駛還有什麼應用場景?
講到自動駕駛,除了各種好處以外,我們也聽到了許多反對的聲音和立場,無非是法規、倫理道德上的問題。儘管如此,大家也都基本趨同於相信自動駕駛是未來一定會來的趨勢,那麼如此,除了技術和硬體上的突破之外,我們還能先做什麼?
百度李彥宏,在新出的書《智能交通》裡提到了一個目前的中轉站,叫5G雲代駕。專業的師傅衹需要坐在固定的地方,就可以遠程協助那些發起協助需求的司機,提供他們遠程駕駛服務。這樣的概念,隨著5G技術低延遲的特性到來,也在人工駕駛和全自動駕駛的路上,找到了一個歇腳點,一個平衡島。
在數位化的進程中,開始前我們需要問問自己,為什麼要數位化?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?有了答案,再開始,一定都不遲。
第四部分 未來,已經來了!
【22】跨年演講為什麼要做碳中和?
今年是羅胖跨年演講的第七年,今年的演講有點不一樣,羅胖跟公司決定辦一場碳中和的演講。
為什麼要做碳中和?在決定做之前,羅胖也擔心可能被人詬病説作秀,也會因為要減少碳排放而憑空多出許多限制,更甚者還可能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。但事實卻是,因為要做碳中和,給了羅胖及公司同事用新的眼光看待辦演講,在專家給出的減碳意見中,成本反而因為減碳思路的轉變,而減少了原本多餘的支出。最終,雖然花了一筆錢,購買了國家核証資源碳減排量(CCER),由青海光伏的碳減排中和掉本場演講所產生的全部碳排放量,但是卻因為這次的合作和準備,提前進入到了全球碳中和的大趨勢中。
中國預計在2030年實現“碳達峰”,2060年實現“碳中和”,在這個確定的趨勢中提前行動,尊重趨勢就是對個人對公司最好的投資。羅胖説這叫【終局思維】,用明天一定會發生的事反推出今天必須要做的事。
西方人提到節能減排,首先想到生活消費的節制,例如關燈一小時,吃素,減少開車出行改用自行車等等,他們邏輯的本質是因為西方是消費型社會,大多數的碳排放量來源於消費活動。對於中國而言,居民用電祇占全國發电量的11%,相較於生產用電來説是很小的占比,反而是能源和工業產生的碳排放量才是主要的碳排放,因為中國不僅為自己生產,也為世界生產。因此對於中國來說,要減少碳排放的根本在於產業升級,而不是學習西方人的減少消費。
轉變化石能源改用綠色能源,消費級產品減少石油製品改用減碳新材料,升級基礎設施實現智能化管控等,這些都是產業需要思考轉型的。為什麼?對於產業而言,減少碳排放不僅是成本考量,而是提早進入到那個確定的未來,提前享受未來趨勢帶來的紅利。
【23】地方政府怎麼靠“鏈長”招商?
安徽省政府在國內被戲稱“偽裝成政府的最佳投資機構”,為什麼呢?原來省政府為了招商引資,將主管們按產業鏈劃分,各自分管不同的產業鏈,去引進不同產業鏈的頭部企業,為他們駐點安徽提供資源和協助,創造進駐安徽的優渥條件。安徽省產業戰略甚至提出了8個字的招商思路——【芯屏汽合,集終生智】,諧音是“心品氣和,急中生智”,分別對應芯片、屏幕、新能源汽車、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、集成電路、面向消費終端的現代製造、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,這八大產業鏈,他們都是未來產業,也是安徽省清楚自己需要的產業。訂好了明確的產業目標,頭部公司就那幾個,就一個個去談,在每一個要引進的公司上給的資源下的功夫就更深了。
【24】怎麼用工程思維找到伴侶?
這個故事也很有趣,羅胖一個女生朋友,三十幾歲,挺優秀但單身。找對象不想湊合,於是設定自己要找一個聰明的理工科大學老師。她還是行動的巨人,抽空就跑到大學裡去看理工科院系張貼的海報,看看誰得了獎,又有眼緣的,為的就是找到一個有上進心的好對象。這樣篩選下來,跟安徽省招商一樣,有一個縮小範圍的明確目標,然後就挨個去聊去認識,果然去年就結婚了。這樣明確的找對象方法,甚至被同事戲稱是工程思維,也難怪,從不確定裡找確定性,的確是一個工程思維的好方法。
【25】廚師不想被機器人替代怎麼辦?
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引進AI智能機器人,為的就是提升效率,減少人為的不確定性。廚師這個行業特別明顯,用AI程式配合機械手臂就能完成許多大廚的料理,那廚師不想被機器取代要怎麼辦呢?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機器不能取代的,比如對食客的瞭解、對食材的理解、對菜色的創新融合,這就不是機器擅長的。那廚師光靠自己是遠遠不能做到這些的,需要將自己融入一個組織一個網路中去。
中國的新東方廚師烹飪學校,在培養廚師方面已經有相當多年的歷史了,他們也看見了這個確定未來趨勢,於是他們開始著手為自己的學員編織這張網。在學校除了教會學生廚師做菜的手藝,更是施力在確定的未來趨勢中,編織一個屬於廚師的網絡,集合這個行業的資源來幫助自己的學員在職業道路上走的穩健。新東方是怎麼做的呢?他們在學員畢業進入職場前,就先教會他們飯店的薪酬體系和晉升通道;由老師親子送學員去上崗,讓整個學校為學員做後盾;工作上的難題,可以隨時在校友群中發問,由老師和校友協助;如果想換城市換工作,由學校幫忙聯繫在地師兄師姐在當地接應;學校還提供進修管理課程,幫助學員隨時回校提升相關知識儲備;想創業,學校提供一切資源幫忙打通。這樣的學校出來的廚師,還怕有一天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嗎?
貝索斯説:“總有人問我,未來十年,會有什麼樣的變化,但很少有人問我,未來十年,什麼是不變得。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重要,因為你要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。”
【26】公司為什麼要向下一級寫週報?
未來的好公司是什麼樣?羅胖分享他們公司【得到】的報告方式,是上級向下級每週寫報告。他解釋説,下級向上級報告是動作,上級向下級報告是思考。為的是推動公司上級都保持學習的心態,不斷吸取知識,並打開腦袋分享給下級同事。他們公司還利用字節跳動公司開發的【飛書】軟體,使用一個叫做《我就隨便問問》的共享文檔,讓全公司通過這個共享的文檔,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提問。很多當面不方便問的問題,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平臺而變的生動起來。“世間多少好答案,等待一個好問題。”這個隨便提問的平臺,不僅是提供一個平等溝通的渠道,也是通過解答各種各樣的問題,來沉澱和積累公司的文化系統,公司全體員工在這裡面學習到的和累積的生存能力,未來都會已不同的方式回饋給社會。
【27】在叢林裡迷路怎麼辦?
有一個公眾號叫“子皮商論”的,説一個美國政客發問:怎麼確保Web3.0的革命一定會發生在美國,子皮本人稱讚這個提問思維的高度,並衍生到思考怎麼讓下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中國。這個思維太有趣了,這樣的問題就是結果論,從遙遠的結論反推本質和當下。一個著名的小故事,説如果有人在深山中迷路了,沒有地圖沒有導航沒有路標,可以憑藉著溪流找到出去的方向,因為“流水可能會繞路,但絕不會回頭”,,講的也就是流水為意象的終局思維。
【28】怎麼贏下職場的“中場戰事”?
這個是羅胖公司推出的一個叫“得到高研院”的共學平臺的招生通告,這個平臺為了解決職場中人在迷茫時期的痛點。有人説教育就是一棵樹撼動另一顆樹、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、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。未來已經來到,衹是分佈尚不均勻。厲害的人的樣貌是確定的,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厲害,就去到厲害的人集中密度較高的地方。
第五部分 人,才是不變的!
【29】小透明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?
現在很多年輕人被問道理想的生活狀態,是做一個普通人好好生活,言下之意是自己目前的狀態還沒達到普通人,衹是nobody,小透明。那普通人的標準是什麼呢?長期青年問題學者張安定總結普通人的標準有3個:有房住、有班上、有人陪。這看起來普通的3個標準,要在一線城市實現,並不如字面那麼簡單。有房住,要的是一個安定的住所,不用擔心隨時都有可能會被趕走;有班上,指的也是一個有長期歸屬感的工作,跟打工人工具人不一樣;有人陪,是説下了班也要有個說話的人。做一個普通人,要的是心裡的一個支撐。
【30】如何一句話救下想要輕生的人?
面對想要跳樓輕生的人,如果要用一句話救下他,要怎麼説呢?德國有這麼一個消防員,他分享了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,就是每次去勸人不要跳樓輕生的時候,都會多帶一套消防服,連頭盔加衣服全套都有,然後跟當事人説:“來,你穿上,跟我們一起下去,你放心,有頭盔沒有人會注意到你。”就這麼一招,是真管用。因為當事人站上去的時候,其實是腿軟的,後悔的不在少數,可是常因為底下的人起哄拍照,擔心不知道怎麼收場,就這麼卡住了。人心中的一個小支點,可以支撐撬起世界的大杠杆。
【31】開遠程會議為什麼必須開攝像頭?
一個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李育輝,在上線上課程的時候,要求上自己課程的學生一定要把攝像頭打開,而且要關閉虛擬AI背景。為什麼要堅持這個呢?因為這樣做,學生在鏡頭前就會想要整理打扮一下自己和上課的環境,這在組織行為學上是有道理的,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。
為什麼提升自我評價很重要呢?打個比方,走在公共場所,擦手紙用完扔垃圾桶,沒扔准掉地上了,周圍沒有人看見,要撿起來重新扔,還是掉頭走掉?如果掉頭走掉,你會不會下意識的惦記那張紙,覺得因為那張紙而降低了自我評價?衹要一個人願意修飾自己,他的自我評價就會變高。而更高的自我評價是提升組織績效的關鍵,也是鑄造更好社會的指標。
【32】有哪些立刻讓生活變美好的小東西?
這是一則廣告故事,介紹的是面膜品牌敷尓佳。他的邏輯是,一張面膜15分鐘的時間,可以設計成專屬自己的“幸福感時段”,同時做另外一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情。
現在的商業邏輯已經開始發生轉變,大家不再強調自己的產品有多好,功能多棒,而是自己的產品如何走入到消費者生活情境中去。一個商業公式:產品價值=功能價值+情緒價值+資產價值。現在產品的多樣性已經把功能的商業空白填補完了,幾乎很難在功能價值和資產價值上去加分,那麼情緒價值就是新商業品牌要著墨的地方了。最終,還是要回到人的使用情境裡。
【33】小麵包店競標怎麼贏得好地段?
上海愚園路上有個店鋪招標要開一間麵包店,這樣好的黃金地段招標,競爭對手是一大堆大牌蛋糕和網紅咖啡店。但是,最終得標者是一個剛創業的麵包店,他憑藉的就是競標書中寫的一條附加條件:每天會多做一點麵包,送到愚園路那家養老院。最終勝在對商業的洞察。
如果招商方想要的只有租金,那這招肯定沒用。但因為愚園路是歷史名人街區,他改造的目的是要復興一個社區。然而這家麵包店所做的,正好契合一個有歷史又有溫度的社區,每天多生產的一點送去養老院的麵包,所產生的貢獻遠遠超過那一點租金。同時,因為長期送麵包去養老院,那些時髦的上海老先生老太太也就常回來照顧麵包店的生意,一個溫暖的正向循環就在這個小區蔓延生長。
【34】怎麼用日用品推廣高科技?
還是一個從人出發的商業例子。兩位海歸帥小夥創業,一個25歲就獲得微軟全球最有價值專家稱號,另一個是專門做野生動物攝影的藝術博士。他們創業做極飛無人機,為新疆广袤的棉花田提供無人機撒農藥的服務。試想,大片的農田因為無人機的加入該減少多少人力。可是在十幾年前推廣的時候,十幾萬一臺的無人機,農民不能想像這樣帶來的好處,是很難接受這個提案的。於是,小夥就想出了“極飛3件套”的伴手禮,提供給棉田的農民。這3件分別是:打火機、臉盆、撲克牌。高就高在,這3件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,對於棉田的農民來説,是另一種嚮往的生活狀態。想想看,有了無人機的幫助,幾個農民們就可以坐在棉田旁,抽著煙打著撲克,熱了在旁邊放一盆切好的西瓜解渴,原本洒農藥的苦活累活就變成爽活了。
這樣的好點子,一用就是十幾年,他們提供的不是別的,就是提供棉田農民可以想像的幸福感。現在十幾年過去了,原本的3件套,也進化成了:衝鋒衣、太陽鏡和棒球帽,用來因應現階段需求進化的棉農。說到底,就是走進你的真實生活中去,快樂你的快樂,憂傷你的憂傷。
【35】為什麼要讓工人把挖掘機開回家?
羅胖説一位得到同學,在非洲修路,工人是一群非洲當地的精神小夥。工作需要使用挖掘機,不會的可以教,但是非洲小夥責任感不夠,發完薪水的第二天就消失半個月。通常大家會想到的做法是發獎金,可是在非洲有錢也不好使用,這樣的方法沒什麼作用。後來這位得到的同學想到一個辦法,每個月評定一次最積極員工,讓他把挖掘機開回家去。在非洲很多人都還住在部落,小夥到月底把挖掘機開回家,親戚朋友一看那多榮耀啊。就這樣,之後發完薪水第二天,小夥們哪都不去了,就專心工作。這樣的辦法,也是回到人的身上去思考,用對方缺的東西去激勵。
【36】為什麼要敲鑼打鼓把獎狀送到部落?
另外一個中國企業,使用類似的方法,應對員工沒法按時上班。他們每個季度會給準時上班的同事評勞模,大獎狀大紅花,由公司組織人敲鑼打鼓送到他們部落,就跟古代狀元回鄉似的。這樣的故事,並不是孤例。羅胖形容,最好的事,就是事情本身就是目的。而創業,不是“越獄式創業”,挖空心思幹這個事是為了將來不幹這個事,而是“村莊式創業”,紮根在一個地方,紮根於一群人的日常,共建一個村莊。
第六部分 連接,軟技能的本質!
【37】“35歲現象”到底是怎麼產生的?
過年了,許多公司都在抱怨找不到滿意的人才,而求職者則在焦慮過了35歲就沒公司要了。這個矛盾的論題,來自於許多人對於35歲職業天花板的認知,有人形容這叫“乾電池人”,用完了就被公司摳出來扔掉。這个論點聼起來很殘酷,但也不盡然是這樣,有許多40歲還導出跳槽的人,不比35歲困難嗎?
羅胖在跟資深人資求證這個35歲魔咒是真的嗎,他的人資朋友幫忙解答了這個迷思,他説如果35歲還跟大學應屆畢業生一樣,拿著履歷找工作,那一定是不好找的。原來,35歲如果還跟大學畢業生一樣,憑著紙本上對自己技能的描述來找工作,那怎麼樣能比得過有同樣技能,但是年紀卻比自己小的畢業生呢?回過頭來,那35歲的人要怎麼找工作呢?在畢業到35歲這段工作中,累積下來的應該不衹有工作經歷,至少還會有人脈優勢,或是同行中的聲望。這樣下來,即使要找工作,要麼是獵頭來挖,要麼是朋友介紹,確實不用四處投履歷了。
【38】為什麼天宮站航天員不是小年輕?
現在中國天宮空間站裡有3位宇航員,他們分別是55歲的翟志剛、41歲的王亞平和葉光富。想想看,為什麼從14億人中選擇了他們3位,航天宇航員需要什麼特質呢?除了優秀的身體素質以外,他們還要有絕佳的心理素質。因為他們需要長期在密閉空間中組成一個團隊,密切合作,跟地面上的各個部門專家展開合作,他們是優秀的連接者。因此這些重要的軟技能,是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一步步達成的,年紀自然不會太小。
【39】好醫生為什麼要想到比基尼?
一位朋友在醫院外科部門實習,一次跟著名的外科醫生一起做一例胃部手術,對象是一位年輕的女孩。手術很成功,傷口大概率會很快癒合。通常手術完成後,縫合的部分會交給年輕醫生練手。但是,當年輕醫生要開始縫合的時候,著名醫生老師攔住他説:“這次我來,人家姑娘年輕,可別讓傷疤太明顯。”原來,這樣的醫生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名醫,因為他比一般醫生多了一份對病人的體貼,是一種能讓病人信任安心接受治療的連接能力。
【40】老師怎麼提醒學生家長還不傷面子?
一位小學的班主任老師,班上有3位同學沒有帶作業本。老師為了通知家長,將消息發送到家長群。老師拍了3位同學的鞋子,用照片代替學生的姓名或頭像。通常祇有自己的孩子,才知道今天穿了什麼鞋子。因此,祇有這3位同學的家長知道是自己的小孩,其他家長並不知道是誰,保全了家長和孩子的面子問題。像這樣的老師,未來也不會被機器人取代,原因就是因為他(她)尊重別人的情緒價值,有一種能連接其他人的軟能力。
【41】為什麼不能用發錢代替發月餅?
羅胖説他們公司【得到】,以前在過中秋節的時候都不發月餅,而是用每人發500元現金代替。他認為月餅不是人人愛吃,拿了500元現金,愛吃月餅的可以自己去買,還會有剩拿來吃飯過節。可是有一年,一位程序員同事忍不住問羅胖,今年中秋想要公司發月餅。他對羅胖説,不是他自己要吃,而是遠在家鄉的爸媽的親戚朋友,都是用過節發的月餅評價小孩的工作好壞的。羅胖一聽恍然大悟,趕緊在那年中秋就為大家準備了月餅。
他們不是直接發給員工,而是讓員工提前填寫收件地址,如果要寄回家的,公司直接幫忙寄過去。而且發的月餅一年比一年看起來高級,還請公司的文化人提字寫祝福詞,告訴收到的人【得到】是做文化生意的,為家鄉的父母增加與朋友的談資。月餅不僅是一種食物了,而是在特定節日時期與人連接的產物。
【42】怎麼發朋友圈能多交朋友?
“剛給自己做了一頓飯,想吃嗎?拿好東西來換。”這是一則朋友圈發文,妙就妙在短短的是幾個字,不僅告訴大家我有做飯的能力,還邀請朋友來吃,但注意不是所有朋友喔,而是有“好東西”的朋友,用來篩選邀請的人是要有“料”的。如果自身有能力,還能作為接口連接更多人,這樣的人是不會被35歲現象卡住的。
【43】為什麼一起吃早餐比吃晚餐好?
一樣還是安徽的政府,他們這兩年,創新開了一個“暢聊早餐會”,就是市領導請企業家吃早餐。為什麼是早餐不是晚餐?總結起來是以下幾點:第一是早餐比晚餐便宜,隨便一碗面幾個包子小菜,花費少,也符合政府廉政的要求;第二是早餐時間短,不喝酒,可控度高,大家專注在聊問題和解法;第三是請企業家來,按區域按行業,大家借著這個機會相互認識,由政府做好這個“接口”。當然早餐比晚餐還有個潛臺詞是陽光的,不是見不得人的。安徽政府也長出了“接口”這個屬於未來的軟實力。
【44】深圳今天在拼命幹什麼?
深圳,大家都知道2000年以後這20年的發展是世界奇跡級的。但這個例子不是説他們經濟層面的發展,而是説這一年新增了約13萬個学位,千人規模的學校,一年就是100多所,平均每三天就建成一所新的小學或幼兒園。除了學校,深圳還在努力建醫院,在2021年向全國招聘了7000名醫療工作者。這些都不是可以立刻看到經濟成長的投資,深圳為什麼大力推行?説到底,是一個城市“成熟”了,像香帥老師《熟經濟》所説的,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,需要有對應的配套措施,讓在這個城市紮根,為這個城市努力打拼的人可以安心接家人過來,一起在這裡生活。41歲的深圳,也開始用軟實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了。
【45】“內卷”應該怎麼破?
“內卷”是今年一個新的流行詞,大多用來強調激烈競爭的意思,但實際上卻忽略了“內”字。對這個詞比較全面的定義是:持續投入資源,但不產生價值的競爭。
羅胖引用一個前輩關於成功的定義:什麼叫成功?20歲有人願意帶你叫成功;30歲有人願意用你,放心把一攤事交給你叫成功;40歲有人願意捧你,在人群中有聲望叫成功;50歲有人願意跟你,桃李滿天下叫成功;60歲有人願意請教你,和你在一起快樂叫成功。
在紛繁的路上,我們都是趕路人,路太窄太擠的時候別急,可能是要上臺階的信號來了。年輕的時候,努力培養自己的硬技能基礎;年紀大了,用接口的軟技能編織屬於自己的大网。
【46】自己在家能做烤鴨嗎?
這是一個家電品牌卡薩帝的廣告,從前品牌人員大多聊的是產品,今年開始更多談的是場景。以廚房電器為例,在廚房這個場景中,消費者要的不是廚房,而是美食,因此卡薩帝開始專注在廚房電器中長出“接口”,可以與美食和美好生活連接起來。他們在新一代廚房裡可以做出片皮烤鴨,消費者沒有那個刀工也做出出來啊,那卡薩帝是怎麼做到的呢?他們深度改造供應鏈,讓消費者可以直接一鍵下單,通過簡單的加工方式,給客人端出一盤專業水準的烤鴨,多有面子!於是,就是這樣的服務讓卡薩帝累積賣出30萬隻烤鴨,也讓卡薩帝變成全國銷量第三的“烤鴨店”。能做到這樣的成績,也是因為卡薩帝長出了接口,用軟實力提升競爭力。
第七部分 文化,是自信的資本!
【47】20年間中國人發生多大變化?
2021年,有一個外國人看不懂的現象,華為任正非女兒孟晚舟在加拿大被釋放,由國家專機接送回國,舉國歡慶。不僅在網路上有直播回國的飛機軌跡,有500多萬人在線觀看,甚至把“歡迎孟晚舟回國”的字樣打在各個超高大樓外牆上。
再往前推20年,2001年7月,北京萬人空巷,大家都端坐在電視熒幕前等待一個消息。突然之間,隨著一聲呐喊,大家都狂歡著從房子裡冲了出來,集滿了街道,讓交通秩序蕩然無存。那一天是北京申奧成功的日子。
羅胖總結:20年前,我們有能力團结家人,有底氣迎接客人;20年後,我們有能力選擇客人,有底氣保護家人。這20年的時間,中國不斷發展,中國人民更自信了,精神氣質不一樣了。有人説中國是“偽裝”成國家的文明,中國作為一個整體,由文化驅動的行為模式越來越鮮明。中國文化不是擴張殖民的產物,而是像一個漩渦,不斷旋轉形成引力,將周邊的東西一點一點不斷捲入,最後變得越來越大。
【48】“暮山紫”是一種什麼顏色?
中國人郭浩,花了許多時間在研究和整理屬於中國的色彩,他翻閱歷史文學等各類記載在中國文化中的經典,找出關於中國顏色的線索。諸如【暮山紫】是來自於王勃在《滕王閣序》中寫到的“潦水盡而寒潭清,煙光凝而暮山紫”;【東方既白】則是來自於蘇東坡在《赤壁賦》中寫到的“相與枕籍乎舟中,不知東方之既白。”
甚至還有【朱孔陽】【石榴裙】【洛神朱】【朱顏酡】【如夢令】【養生主】【青玉案】【天水碧】【藍采和】【螺子黛】等等,均出自中國文化的積累。這些顏色不僅僅是名字和對應的色彩,而是文化積澱下來的財富,衹是開始有人去整理和歸納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色彩。讓中國的文化漩渦緩緩轉動,吸引更多人來瞭解和討論中國的傳統文化。
【49】你在《新華字典》裡找到家鄉了嗎?
《新華字典》是中國人的國名工具書,這本書自1953年發行至今,不到70年的時間發行超過6億冊,而且是被吉尼斯世界記錄認證的“最受歡迎的字典”和“最暢銷的書”。
最新版的字典總共收納9000個漢子,可是國家通用字才7000個,多出來的是哪些字呢?答案是很多都是地名,而且是非常偏僻的山川河流街鎮縣城的名字。諸如“潕”,是來自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的一條河,叫“潕陽河”。類似這樣的字成百上千,我們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,但《新華字典》依舊要收錄進來,就是因為作為國民字典,不僅是用於給民眾掃盲認字,更是用來打造國民共識。讓居住在那些偏遠地區的人們,通過這本字典把自己真正納入到中華民族的共識中。
至今這本字典已經修訂到第12版了,曾經有上百位一流學者為這本字典投入心血,然而大多數人並沒有被記錄在字典裡,根本不為人知。讓我們向他們致敬。
【50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從哪裡來?
外交部在社交媒體上一條視頻,拍攝來自河南衛視,配文寫道:如果你問,我們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,就從這裡來。
河南衛視每逢節慶就會拍攝一系列視頻,如【唐宮夜宴】、【洛神水賦】、【龍門金剛】、【鶴歸來兮】、【有鳳來儀】,他們都在堅定的推進中華文化的符號。碰巧的是,這個系列食品的背後關鍵人物之一徐娜導演,也是“得到”的一位同學。
【51】家鄉出的名人到底有什麼用?
策劃界的老前輩,早年著名新華社記者王志剛老師,在年度報告時講他跟王陽明的故事。王陽明是500年前的大名人,跟王志剛有什麼關係呢?他説王陽明創辦的楊明心學,有個叫“龍場悟道”的關鍵節點,而“龍場”就在他老家隔壁縣城。因此他用“夠得著”三個字形容王陽明跟他的關係。王志剛來自貴州深山,北京上海對他而言太遠,可是王陽明跟他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下,吃喝都一樣,人家有的成就,自己為什麼不能?於是這種夠得著的榜樣力量,就驅使王志剛前進,成為他的信念和動力。
這夠得著的力量,就像文化傳播的過程,並不是一份知識從這裡拷貝到那裡,而是通過一個個文化傳播者的人格火炬,薪火傳承的故事。
【52】寫一部中國史需要多少人?
一個年輕人,做了一個思想實驗,中國自秦漢至今不過2000多年歷史,因此如果找40個50歲的人,時間首尾相連,就能寫出一部秦漢至今的中國史。這40個人,是每個時代能名留青史的人物,我們同為中華文化的受益者,也都夠得著。以史為鑒,以終為使,講的是從歷史中吸取處理眼前事物的智慧。然而中華歷史這麼長,幅員這麼遼闊,在這片土地所發生的故事,都一個一個印在我們華人腦海裡,是我們共同的財富。
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,光是影視文化遊戲娛樂產業,中國的“四大名著”就能結合現代的元宇宙概念,能省多少力?吃多少年?省多少廣告費?但,也別吃老本,這代人的任務才剛開始。
【53】你看見過蘇軾的星空嗎?
在1082年8月12日,一個叫蘇東坡的人,游了一趟黃州的赤壁,在一片星空下,寫了著名的《赤壁賦》。此刻,我們共享這片星空,在2022即將到來之際,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萬物寶藏都屬於我們。2022年,已經來了。
第八部分 8張紙條,給自己的錦囊!
以下8段話是羅胖自己記錄下來,準備分享給一同跨年的大家的。8則錦囊,像諸葛孔明一樣,在對應的時刻拿出來提醒自己。我們一起來看這八段話,用自己的方式解讀。
【1】給重要時刻
行萬里路,讀萬遍經。笨鴨早飛,笨牛勤耕。
讓小的,敬老的,拿次的,留好的。
寧欺官,不欺賢,寧欺賢,不欺天。
人多的地方不去,沒人的地方不留。
讚美成功的人,安慰失敗的人。
犯病的東西不吃,犯法的事情不做。
不要穿金戴銀,衹要好好做人。
牆倒眾人推,我不推;槍打出頭鳥,我不打。
種瓜得瓜瓜兒大,種豆得豆豆兒多。
以上是作家王鼎鈞在17歲時告別家人,母親留給他的話一番話。
【2】給理性樂觀派
我的樂觀並不需要頭頭是道的邏輯支撐,
它就是一種樸素的信念,相信中國會更好。
這種信念不是源於學術訓練,
而是源於司馬遷、杜甫、蘇軾,
源於“一條大河波浪寬”,
源於對中國人勤奮實幹的欽佩。
它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信息的方式,
我接受這種侷限性,沒有改變的打算。
以上是經濟學家蘭小歡在新書《置身事內》寫的。
【3】給猶豫不決的人
事件,就是某種“超出了原因的結果”。
以上來自哲學家齊澤克的書《事件》。
【4】給準備出發的人
設計師一個不斷生成目標和備選方案的過程。
以上來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·西蒙。
【5】給正在路上的人
非常理想,特別現實。
以上來自教育家李希貴。
【6】給正在拓荒的人
提前一個版本遵守法律。
以上來自新聞界的王永治老師。
【7】給知易行難的人
要改變行為,認知、能力、提醒,同樣重要。
以上是羅胖根據別人的喝水實驗產生的體悟。
【8】給身處困境的人
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裡,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……
以上來自作家弗裡蒂克·布朗。